表1 近三年教师教学、科技成果奖励一览表
序号 | 获奖教师 | 奖励类型 | 奖励级别 | 奖励等级 | 奖励名称 | 授予时间 |
1 | 毛小勇(责任人) | 教学奖励 | 省优秀教学团队 | 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 2019年 | |
2 | 毛小勇 | 教学奖励 | 江苏省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名师 | 省级教学名师 | 2019年 | |
3 | 邵永健、奚雪峰、毛小勇、孙国华、李勇、吴泉英、赵宝成、李大鹏、陆悠、顾强 | 教学奖励 |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 | 优秀奖 | 三方协同 四维一体 五轮驱动——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2020年 |
4 | 张吉 | 教学奖励 | 全国讲课竞赛 | 二等奖 | 第七届全国桥梁工程教学研讨会暨桥梁工程青年教师说课大赛 | 2020年 |
5 | 翟慕赛 | 教学奖励 | 全国讲课竞赛 | 三等奖 | 第七届全国桥梁工程教学研讨会暨桥梁工程青年教师说课大赛 | 2020年 |
6 | 张吉 | 教学奖励 | 省级讲课比赛 | 二等奖 | 第十届江苏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 | 2020年 |
7 | 史慧媛 | 教学奖励 | 省级讲课比赛 | 二等奖 | 第十届江苏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 | 2020年 |
8 | 范存新、陆承铎、鲍四元、蔡新江、陈鑫 | 教学奖励 | 校级教学成果奖 | 一等奖 | “创新为桨、创业做帆”土木类双创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2020年 |
9 | 张尚、毛小勇、赵宝成、陈鑫 | 教学奖励 | 校级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基于“产教融合”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2020年 |
10 | 陈建兵、王大鹏、常军、田石柱、孙敏 | 教学奖励 | 校级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教研融合,桥隧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2020年 |
11 | 夏志远 | 教学奖励 | 省级讲课比赛 | 一等奖 | 第九届江苏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 | 2019年 |
12 | 翟慕赛 | 教学奖励 | 省级讲课比赛 | 三等奖 | 第九届江苏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 | 2019年 |
13 | 毛小勇 | 教学奖励 | 校级教学名师 | 苏州科技大学教学名师 | 2019年 | |
14 | 夏志远 | 教学奖励 | 校级讲课比赛 | 优胜奖 | 2019年校微课教学竞赛 | 2019年 |
15 | 田石柱、蔡新江、陈再现、王大鹏、王向英、贾红星、李双江 | 教学奖励 | 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高校自然科学研究类) | 二等奖 | 大型复杂结构抗震混合试验关键技术与应用 | 2018年 |
16 | 刘强、曹自洋、张尚、孙国华、徐国泉 | 教学奖励 | 校级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的实践探索 | 2018年 |
17 | 陆承铎、殷志文、毛小勇、孙国华、蔡新江 | 教学奖励 | 校级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新工科背景下“以本为根、以赛促长”土木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2018年 |
18 | 段红霞 | 教学奖励 | 全国混凝土教学比赛 | 三等奖 | 教学竞赛三等奖 | 2018年 |
19 | 陆承铎 | 教学奖励 | 华东区CAD教师讲课竞赛 | 一等奖 | 教学竞赛一等奖 | 2018年 |
20 | 陆勇 | 教学奖励 | 学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 | 二等奖 | 教学竞赛二等奖 | 2018年 |
21 | 陈鑫(6/15) | 科技奖励 |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大型风敏感设施风振预测及其控制精细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 | 2020年 |
22 | 毛小勇(4/11) | 科技奖励 |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现代城市综合体复杂钢结构设计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2019年 |
23 | 吴静红(2/8) | 科技奖励 | 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深层水平位移光纤传感智能监测系统 | 2019年 |
24 | 唐柏鉴(3/7) | 科技奖励 |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装配式钢结构基坑支护系统研发与应用 | 2018年 |
25 | 毛小勇(4/8) | 科技奖励 |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气泡混合轻质填料路堤质量检测方法和耐久性损伤机理 | 2018年 |
26 | 范存新(1/2) | 科技奖励 | 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 | 三等奖 | 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法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 2018年 |
27 | 陈旭东 | 科技奖励 | 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 | 三等奖 | Simulating the breakage of glass under hard body impact using the combined finite-discrete element | 2018年 |
28 | 蔡新江 | 科技奖励 | 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 | 三等奖 | 基于单柱子结构模型的型钢混凝土异形框架抗震性能混合试验研究 | 2018年 |
29 | 顾强 | 科技奖励 |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 | 一等奖 |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 | 2017年 |
表2 近五年本专业教师编写出版专业教材汇总表
序号 |
教材名称 |
教材级别 |
出版时间 |
作者 |
出版社 |
1 |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习题集 |
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土木建筑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
2019年 |
邵永健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 |
钢结构(上册)-钢结构基础 |
专指委推荐教材、住房城乡建设部土建类学科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
2018年 |
顾强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3 |
钢结构基本原理(第二版) |
专指委推荐教材、住房城乡建设部土建类学科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
2018年 |
何若全、李启才、方恬、姚江峰、高晓莹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4 |
轻型钢结构 |
住房城乡建设部土建类学科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
2018年 |
赵宝成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5 |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第二版) |
2018年 |
唐兴荣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6 |
材料力学(第2版) |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配套系列教材 |
2017年 |
范存新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7 |
钢结构设计 |
住房城乡建设部土建类学科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
2016年 |
于安林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8 |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解析与实例 |
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解析与实例丛书 |
2020年12月 |
唐兴荣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表3 近三年教师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一览表
序号 |
专利及软著名称 |
授权时间 |
完成人 |
成果形式 |
1 |
一种装配式自复位摇摆钢板墙结构体系 |
2019年 |
陈鑫、孙勇、毛小勇、李家青、李爱群 |
发明专利 |
2 |
一种改变表面体型的自立式高耸结构智能破涡装置 |
2019年 |
陈鑫、毛小勇、王亚伟、李爱群 |
发明专利 |
3 |
一种装配式摇摆自复位钢支撑结构体系 |
2019年 |
陈鑫、孙勇、李家青、俞伟根、李爱群 |
发明专利 |
4 |
路面材料处理管理系统 |
2019年 |
石鹏程 |
软件著作权 |
5 |
钢筋混凝土浇筑结构施工管理系统V1.0 |
2019年 |
韦俊 |
软件著作权 |
6 |
钢筋混凝土框架施工工艺设计系统V1.0 |
2019年 |
韦俊 |
软件著作权 |
7 |
沥青加工工艺流程管理系统 |
2019年 |
石鹏程 |
软件著作权 |
8 |
一种SBS改性沥青中SBS含量高精度检测方法 |
2018年 |
石鹏程、沈菊男、陈建新、蔡健 |
发明专利 |
9 |
集成式调谐质量阻尼墙 |
2018年 |
陈鑫、李启才、李爱群、张志强 |
发明专利 |
10 |
一种形状记忆合金腹板摩擦自复位钢框架节点 |
2018年 |
陈鑫、郭彤、赵宝成、李启才 |
发明专利 |
11 |
一种利用涡激共振发电的自立式高耸结构 |
2018年 |
陈鑫、李爱群、王亚伟、李启才 |
发明专利 |
12 |
一种摇摆自复位自立式高耸结构 |
2018年 |
陈鑫、郭彤、李启才、李爱群、王亚伟 |
发明专利 |
13 |
一种拉压型磁性形状记忆合金多模式智能阻尼器 |
2018年 |
陈鑫、毛小勇、李爱群、高晓莹 |
发明专利 |
14 |
一种部分预制拼装钢混凝土组合地下综合管廊 |
2018年 |
陈鑫、李爱群、郭彤、王亚伟 |
发明专利 |
15 |
一种带骨架的钢结构地下综合管廊 |
2018年 |
陈鑫、王亚伟、李爱群、郭彤 |
发明专利 |
表4 近三年主要科研项目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项目分类 |
起止时间 |
经费 (万元) |
1 |
新型钢管束高强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力学行为及抗震机理研究 |
孙国华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21.1-2023.12 |
58 |
2 |
大型深厚盆地长周期地震动放大的控制参数及定量关系研究 |
刘启方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20.1-2022.12 |
60 |
3 |
新型板件耗能支撑受力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 |
赵宝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9.1-2021.12 |
60 |
4 |
循环荷载下C-SPW面内剪切-拉力场抗侧力机理及设计实现 |
齐益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21.1-2023.12 |
24 |
5 |
氯盐/硫酸盐复合作用下混凝土中钢筋腐蚀行为与机理研究 |
刘国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21.1-2023.12 |
24 |
6 |
基于分布式精细化监测的抽水区地层变形演化规律及定量评价 |
吴静红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20.1-2022.12 |
23 |
7 |
基于初始缺陷的钢桥面板疲劳性能退化机理研究 |
翟慕赛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20.1-2022.12 |
24 |
9 |
玻璃幕墙冲击破坏的FEM/DEM-SBFEM耦合分析研究 |
陈旭东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9.1-2021.12 |
23 |
9 |
汶川地震中四川盆地的地震效应研究 |
于彦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9.1-2021.12 |
27 |
10 |
基于流态特征的破碎岩体水泥-水玻璃浆液非线性渗流… |
师文豪 |
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 |
2020.7-2023.6 |
20 |
11 |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夹芯结构界面疲劳剥离机理与寿命预测 |
史慧媛 |
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 |
2020.7-2023.6 |
20 |
12 |
高应力下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隧洞围岩开挖扰动和破坏… |
姜玥 |
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 |
2020.7-2023.6 |
20 |
13 |
基于梁端残余变位的轨道交通桥梁震后通行能力快速评… |
张吉 |
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 |
2020.7-2023.6 |
20 |
14 |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退化机理与损伤容限研究 |
翟慕赛 |
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 |
2019.7-2022.6 |
20 |
15 |
地面沉降钻孔全断面精细化监测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
吴静红 |
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 |
2018.7-2021.6 |
20 |
16 |
多因素耦合作用下钢桥面板疲劳安全评估方法研究 |
翟慕赛 |
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9.7-2021.6 |
5 |
17 |
复合材料夹芯结构界面Ⅰ/Ⅱ混合型剥离机制研究 |
史慧媛 |
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9.7-2021.6 |
3 |
18 |
多灾害作用下超宽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协同受力机理研究 |
夏志远 |
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9.7-2021.6 |
3 |
19 |
西侧四川盆地对汶川地震地震动时频放大特征的影响研究 |
于彦彦 |
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8.7-2020.6 |
3 |
20 |
PEC柱框架内置双开孔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关键技术 |
方有珍 |
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8.7-2020.6 |
0 |
表5 近三年主要教改课题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项目分类 |
起止时间 |
1 |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切实提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研究 |
何若全、孙国华 |
江苏省教育厅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重点项目) |
2017.7-2019.6 |
2 |
基于BIM的土木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
毛小勇 |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
2018.7-2020.6 |
3 |
基于5T理论的工程管理BIM应用人才混合式教育体验平台研究 |
毛小勇 |
中国建设劳动学会 |
2019.11-2020.4 |
4 |
基于立德树人的土木工程专业德育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蔡新江 |
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课程思政项目 |
2019.7-2021.6 |
5 |
新时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域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陈鑫、凌志彬 |
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项目 |
2019.7-2021.6 |
6 |
钢结构设计 |
孙国华 |
校级课程教学综合改革项目立项 |
2018.7-2020.6 |
7 |
毕业设计 |
邵永健 |
校级课程教学综合改革项目立项 |
2018.7-2020.6 |
8 |
桥梁工程 |
李新生 |
校级课程教学综合改革项目立项 |
2018.7-2020.6 |
9 |
理论力学 |
范存新 |
校级课程教学综合改革项目立项 |
2018.7-2020.6 |
10 |
钢结构设计 |
赵宝成 |
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2020.1-2021.12 |
11 |
土力学A |
杨冬英 |
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2020.1-2021.12 |
12 |
路基路面工程 |
祝鸿 |
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2020.1-2021.12 |
13 |
桥梁工程 |
袁鑫 |
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2020.1-2021.12 |
14 |
结构力学A(一)、(二) |
廖瑛 |
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2020.1-2021.12 |
15 |
材料力学A |
蒋明 |
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2020.1-2021.12 |
16 |
钢结构设计 |
赵宝成 |
院级一流本科课程 |
2020.1-2021.12 |
17 |
土力学A |
杨冬英 |
院级一流本科课程 |
2020.1-2021.12 |
18 |
土木工程概论 |
陆承铎 |
院级一流本科课程 |
2020.1-2021.12 |
19 |
道路与桥梁工程软件 |
张浩阳 |
院级一流本科课程 |
2020.1-2021.12 |
20 |
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 |
夏敏 |
院级一流本科课程 |
2020.1-2021.12 |
表6 近三年主要教学、科研期刊论文一览表
序号 |
论文或专著名称 |
发表刊物 |
作者 |
发表时间 |
成果形式 |
检索情况 |
1 |
基于PBL的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桥梁抗震与抗风”课程为例 |
无线互联科技 |
孙敏、袁鑫、张吉 |
2020年 |
教改论文 |
|
2 |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法探索与实践--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
陈鑫、张兄武、蔡新江、毛小勇、曹喜庆 |
2019年 |
教改论文 |
|
3 |
以项目为载体的研究生工作站运营模式探索 |
大学教育 |
邵永健、李国建、毛小勇、赵宝成、王国佐 |
2019年 |
教改论文 |
|
4 |
虚实结合的多层次钢结构教学模型体系建设 |
高等建筑教育 |
陈鑫、毛小勇、张兄武、田石柱、朱燕清(学) |
2019年 |
教改论文 |
|
5 |
本科院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重修现状及对策 |
教育现代化 |
夏志远 |
2019年 |
教改论文 |
|
6 |
“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 |
江苏科技信息 |
袁鑫、张吉、杨来帅 |
2019年 |
教改论文 |
|
7 |
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中的应用 |
科技视界 |
陈旭东 |
2019年 |
教改论文 |
|
8 |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提升的探讨—基于校企合作的多元模式 |
工程经济 |
张尚、段红霞、Shane Galvin |
2019年 |
教改论文 |
|
9 |
地方高校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大学教育 |
邵永健、康建飞、赵宏康、劳裕华、夏敏 |
2018年 |
教改论文 |
|
10 |
土木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
大学教育 |
邵永健、李国建、毛小勇、赵宝成、王国佐 |
2018年 |
教改论文 |
|
11 |
《工程力学》课程的移动网络辅助教学改革与研究 |
教育教学论坛 |
王嘉航、谢小明、鲍四元 |
2018年 |
教改论文 |
|
12 |
科研经历对理工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分析与探讨 |
江苏科技信息 |
袁鑫、孙敏、翟慕赛,檀俊成、张荣 |
2018年 |
教改论文 |
|
13 |
工程管理国际班学生国外信息策略分析 |
山西建筑 |
姜保平 |
2018年 |
教改论文 |
|
14 |
基于《薄壁构件》课程的双语启发式教学研究 |
时代教育 |
黎明 |
2018年 |
教改论文 |
|
15 |
中国木结构教学实践与探索 |
高等建筑教育 |
凌志彬、杨会峰、孙国华 |
2018年 |
教改论文 |
|
18 |
Flexural Fatigue Behavior and Life Prediction of Web Reinforced GFRP-Balsa Sandwich Beam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
史慧媛、方海、刘伟庆、夏志远 |
2020年 |
科研论文 |
SCI |
19 |
Model updating of an existing bridge with high-dimensional variables using modifi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nd ambient excitation data |
Measurement |
夏志远、李爱群、李建慧、史慧媛、端茂军、周广盼 |
2020年 |
科研论文 |
SCI |
20 |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Non-Darcy Flow Behavior of Granular Limestone with Different Porosity |
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
师文豪、杨天鸿、于世波 |
2020年 |
科研论文 |
SCI |
21 |
Influence of brittle fracture of shear connectors on out–of–plane flexural behavior of steel–plate 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under cyclic loadin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el Structure |
路冰、翟长海、李爽、籍多发、卢显滨 |
2020年 |
科研论文 |
SCI |
22 |
Collapse simulation of masonry arches induced by spreading supports with the combined finite-discrete element method |
Computational Particle Mechanics |
陈旭东、Hongfan Wang、Andrew H. C. Chan、Anil K. Agrawal、Yingyao Cheng |
2020年 |
科研论文 |
SCI |
23 |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n shear behaviour of small-scale timber beams strengthened with Fiber-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 |
Composite structures |
凌志彬、刘伟庆、邵劲松 |
2020年 |
科研论文 |
SCI |
24 |
Nonlinear modelling of selected micro- and macro-properties of weathered asphalt mixtures |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
石鹏程、李新生、沈菊男 |
2020年 |
科研论文 |
SCI |
25 |
Capacity design for composite partially restrained steel frame-reinforced concrete infill walls with concealed vertical slits |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
孙国华、胡月华、顾强、王一心、方有珍 |
2020年 |
科研论文 |
SCI |
26 |
Improving the wind-induced human comfort of the Beijing Olympic Tower by a double-stage pendulum tuned mass damper |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
陈鑫、李爱群、志强、胡亮、孙鹏、范重、刘先明 |
2020年 |
科研论文 |
SCI |
27 |
Concrete panel thickness demand for the design of composite steel plate shear wall |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
齐益、顾强、孙国华、赵宝成、王华飞 |
2019年 |
科研论文 |
SCI |
28 |
Load-slip behaviour of glue laminated timber connections with glued-in steel rod parallel to grain |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
凌志彬、项哲、刘伟庆、杨会峰、汤举 |
2019年 |
科研论文 |
SCI |
29 |
Experimental study on rupture of prestressing steel strand subjected to tensile load |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Structures and Buildings |
唐柏鉴、徐金星、王飞 |
2019年 |
科研论文 |
SCI |
30 |
Performance-based plastic design of composite partially-restrained steel frame-reinforced concrete infill walls with concealed vertical slits |
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孙国华、魏鑫、顾强、王跃 |
2019年 |
科研论文 |
SCI |
31 |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rack-bridge interaction for a long-span bridge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
张吉、吴定俊、李奇、张煜 |
2019年 |
科研论文 |
SCI |
32 |
Tensile Force and Bending Moment Demands on Headed Stud for the Design Of Composite Steel Plate Shear Wall |
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 |
齐益、顾强、孙国华、赵宝成、王华飞 |
2019年 |
科研论文 |
SCI |
33 |
Modelling of glued laminated timber joints with glued-in rod considering bond-slip location function |
Engineering Structures |
凌志彬、刘伟庆、陈鑫、杨会峰 |
2018年 |
科研论文 |
SCI |
34 |
Modelling impact fracture and fragmentation of laminated glass using the combined finite-discrete element method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
陈旭东、Andrew Chan |
2018年 |
科研论文 |
SCI |
35 |
A quadtree-polygon-based 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crack propagation modeling in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fracture mechanics |
陈旭东、Luo T、Ooi ET、Ooi EH、Song C |
2018年 |
科研论文 |
SCI |
36 |
An effective simplified model of composite compression struts for partially restrained steel frame with reinforced concrete infill walls |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
孙国华、Chuang-Sheng Walter Yang、顾强、Reginald DesRoches |
2018年 |
科研论文 |
SCI |
37 |
Local bond stress-slip relationships between glue laminated timber and epoxy bonded-in GFRP rod |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
凌志彬、杨会峰、刘伟庆、陈鑫、朱世骏 |
2018年 |
科研论文 |
SC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