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分析
1. 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机制以及最近一次跟踪反馈情况
在长期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机制体制完善过程中,本专业逐渐形成了“校、院两级,第三方评价与自组织相结合”的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
1、校级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机制(第三方评价)
表1 校级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责任机构 |
学生工作处 |
工作周期 |
1年 |
跟踪对象 |
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
跟踪方法 |
发放答题邀请函、问卷客户端链接 |
收集的信息 |
初次就业率、对自身发展满意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工作满意度、对母校满意度和推荐度、就业地区、就业行业等 |
结果利用 |
反馈指导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
学校学生工作处委托江苏省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向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放答题邀请函、问卷客户端链接,答卷人回答问卷,具体机制见表1。
2、院级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机制
土木工程专业根据本专业实际状况,特制定《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主要内容包括校内评价机制和社会评价两部分,其评价周期、主要调查内容和评价方式等见表2。
表2 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方法
类型 |
内容 |
数据来源 |
周期 |
主要评价人 |
学院教学委员会 |
审核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校定位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性和合理性 |
学院教学委员会专题会议 |
5年或按需 |
学院教学委员会 |
教师与学生评价 |
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日常教学环节质量反馈 |
师生座谈会 |
每学期 |
教师代表、学生代表 |
应届毕业生评价 |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 |
调查问卷反馈表 |
每年 |
获学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 |
往届毕业生反馈 |
毕业生的能力及素质对工作岗位要求的满足程度 |
毕业生调查问卷反馈表 |
5年或按需 |
毕业五年左右的学生 |
校友座谈 |
本专业毕业校友的专业发展状况及其工作单位的行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状况、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社会期望 |
座谈纪要 |
不定期 |
本专业校友 |
用人单位反馈 |
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表现、胜任岗位职责的能力、素质 |
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反馈表 |
每年 |
毕业5年左右的学生所在单位业务部门和人事部门 |
行业企业专家 |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性 |
专家会、访谈和调查问卷 |
5年或按需 |
行业企业专家 |
(1)评价工作的责任机构
土木工程学院成立土木工程专业校内和社会评价工作小组。组员包含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教学委员会成员、专业负责人/系主任、辅导员、教务管理人员。
(2)校内评价
学院教学委员会每5年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学校定位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评价,作为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确有必要时,可在两次培养方案修订之间增加对培养方案评价次数。
学院每学期在期中教学评价期间召开师生座谈会,参加人员包括:分管教学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学院教学委员会、系/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代表、辅导员、各个年级学生代表等,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培养方案合理性的意见和建议、人才培养中各环节的反馈意见,作为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环节持续改进的依据。
学院每年针对应届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应届毕业生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主观评价。
(3)社会评价
通过往届毕业生反馈、校友座谈、用人单位反馈等,形成校外社会评价。
① 往届毕业生反馈:一般5年或按需,利用现代通讯工具,辅导员、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会对毕业5年左右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跟踪调查,及时了解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状况、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及素质的培养状况对工作岗位要求的满足程度,培养目标是否已达成,征求本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生管理、能力及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评价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② 校友座谈: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机会,如教师出差、校友返校、开展项目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等,了解本专业毕业校友的专业发展状况及他们工作单位的行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状况、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社会期望,征求校友对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生能力及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评价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③ 用人单位反馈:登记、搜集来我校参加人才招聘会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联系方式,加强与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联系,每年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表现、胜任岗位职责的能力、素质,作为评价本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的依据,同时获取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生能力及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④ 行业企业专家:采用邀请行业专家座谈、发放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等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
(4)结果使用要求
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结果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和达成情况、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课程体系合理性等方面的评价,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专业教育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具体使用方法参见《苏州科技大学2018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土木工程学院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土木工程专业持续改进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
(5)证明该机制存在的制度文件
《土木工程专业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3、最近一次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情况
(1)最近一次校级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情况
1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2本科生年终就业率 3本科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 4本科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5本科生工作满意度 6本科生履行就业协议的情况 7本科生求职认为有难度的比例 8本科生离职率 9本科生对母校就业指导满意度 10本科生对母校的满意度 11本科生对自身发展的满意度 12本科生对母校的推荐度 |
||
(a) 满意度和就业率结果 |
||
(b) 省内就业地区分布 |
(c) 就业行业分布 |
|
图1 学校2020届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
学校委托江苏省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对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20届应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可见:① 即使受疫情影响,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仍达85.76%,年终就业率达96.17%,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达99.03%,社会和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较为认可,按照2016修订版培养方案培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符合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求。② 本专业68.71%的学生在江苏省就业,其中苏州本地就业占76.23%,本专业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发展效益显著。③ 本专业73.79%的学生在建筑行业就业,27.85%的学生在大型国企和机关就业,本领域就业率和质量均较高,达到毕业要求的毕业生具备本行业发展的能力。
(2)最近一次院级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情况
① 应届毕业生评价
最近一次对2020届毕业生开展了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2020届毕业生对各项毕业要求的自评达成度均超过0.8,本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得到了绝大多数毕业生的认可,毕业生普遍认为,所学专业知识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
② 往届毕业生评价
最近一次于2018年对毕业5年左右的往届毕业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12份。毕业生对培养目标合理性和达成情况评价见表3,毕业生对知识渠道的重要性评价、实践环节作用评价和希望重点加强培养的方面如图2所示。从调查结果可见,本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得到了绝大多数毕业生的认可,毕业生普遍认为,所学专业知识能满足足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100%的毕业生认为能够胜任目前的工作,100%的毕业生认为有能力或者经过自学以后有能力胜任更高一级的工作。
1课堂理论学习 2学生社团活动 3专业实习实践活动 4学科竞赛 5创新创业活动 6其他社会活动 |
(a) 毕业生对知识渠道的重要性评价
1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活动 2参观考察各类相关企业 3参与国内外学科竞赛 4参与学生社团实践活动 5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
(b) 毕业生对实践环节作用评价
1具有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 2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有相应工程实践经验(特别是与应聘岗位) 4良好的沟通能力 5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6具有和体现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7掌握相应的现代工具 8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经济常识等非专业技能 9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
(c) 希望重点加强培养的方面
图2 往届毕业生评价结果
③ 用人单位评价
1.道德品质 2.工作态度 3.专业水平 4.学习能力 5.工程实践能力 6.创新能力 7.沟通能力 8.协作能力 9.社会活动能力 10.工作效果 |
图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评价结果
最近一次于2018年对用人单位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9份。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见表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评价结果如图3所示,结果表明,92.3%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工作能力完全胜任,100%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具备胜任更高一级工作的能力,79.6%的用人单位认为本专业培养目标非常合理。
④ 行业企业专家评价
最近一次于2018年对行业企业专家开展了问卷调查。专家一致认为本专业毕业要求及其观测点制定较为合理,充分反应了土木工程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并具有较好的可评价性。
2. 培养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本专业在2018年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之前版本的培养目标达成情况,对当时毕业5年左右的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评价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基本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但在针对土木工程复杂工程问题提出方案、组织团队和开展实施方面的目标达成较低,在2018版培养方案修订中对此进行了加强。
表3 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培养目标 |
能力和素质培养评价内容 |
2018年 |
||
往届毕业生 |
用人单位 |
平均 |
||
培养目标 1:具备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和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和技术的能力 |
具有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及土木工程基础知识的能力 |
0.88 |
0.96 |
0.92 |
具有应用自然科学和土木工程科学工具的能力 |
0.85 |
0.92 |
0.89 |
|
培养目标 2:具备独立承担和解决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工程项目的能力 |
具有理解、分析、比较、概括、抽象、推理、论证和判断土木工程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
0.82 |
0.90 |
0.86 |
具有提出土木工程复杂工程问题整体解决方案,组织和开展工程项目实施的能力 |
0.82 |
0.88 |
0.85 |
|
培养目标 3:具备优良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
具有正确的工程伦理规范和职业价值观 |
0.93 |
0.96 |
0.95 |
具有工程服务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
0.95 |
0.96 |
0.96 |
|
培养目标4: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一定的领导能力 |
具有融入团队参与土木工程复杂工程问题多学科协作的能力 |
0.90 |
0.96 |
0.93 |
具有组织多学科团队解决土木工程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
0.80 |
0.88 |
0.84 |
|
培养目标 5: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国际化视野 |
具有持续学习、工程创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
0.87 |
0.92 |
0.89 |
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
0.87 |
0.94 |
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