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的教学能力

为引导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突出成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教学名师、积极申报各类教改项目、产出教学成果(包括发表教改论文、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等),学院在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2个专业方向,构建了配备合理的教师梯队(1)。


表1 专业教师梯队情况

专业方向

带头人(职称)

团队情况(职称)

建筑工程

顾强(教授)

教授(11人):毛小勇、刘凡、邵永健、丁海平、赵宝成、唐兴荣、方有珍、唐柏鉴、孙国华、范存新、蒋明

副教授(20人):陈鑫、蔡新江、韦俊、李启才、姚江峰、陆承铎、劳裕华、夏敏、陈旭东、凌志彬、葛晓明、廖瑛、张小伟、宋旭艳、王月香、杨冬英、李安勇、姜保平、高荣

讲师(21人):殷志文、谢剑学、段红霞、陆勇、于彦彦、夏志远、石宪、刘国建、吴林妹、姚刚峰、孙岳阳、高晓莹、黎明、齐益、史慧媛、刘聪、路冰、王嘉航、姜玥、李秉宜

道路与桥梁工程

田石柱(教授)

教授4):姜朋明、常军、陈建兵、刘启方

副教授5):李新生、王大鹏、孙敏、隋永芹、高启聚、袁鑫

讲师7):张浩阳、祝鸿、张鹏飞、蒋嵘、张吉、翟慕赛、刘晨光


从事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教学(含实践教学)的专任教师均具有土木工程类相关专业经历;从事专业主干/核心课(含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教师均具有相应的工程实践经历;承担专业课教学的骨干教师有明确的科学研究方向。

学校制定《苏州科技大学关于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试行)》(见附件),组织开展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指导,通过参与教育教学研究、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等形式,保证青年教师获得充足的教学能力。组织开展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的专题培训,定期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名师,采用示范性授课、随堂听课、教研讲座、教师座谈等方式,多途径保证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

2、教师的专业水平、工程经验及沟通能力

专任教师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江苏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6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9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5人。“钢结构团队”获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混凝土与组合结构团队”获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近年来,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市厅级科技奖励6项;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4项,省部级项目9项,企业横向项目百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47篇;出版专著教材7项;授权国家专利82件;主/参编国家和行业规范标准16项;相关成果在多个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本专业教师能够紧密联系工程实践,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的研究,承担的纵向项目中60%以上选题来源于工程实践,横向项目90%以上针对工程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直接服务于工程实践。学院采取研究生工作站入站教师、拓展校企合作等措施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队伍中,60人具有工程项目经历,占比76.9%;其中18人取得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等职业资格相关证书,占比23.1%;34人主持或参与过横向项目,占比43.6%;8人具有设计院或施工单位工作经历,占比10.3%。本专业教师专业背景和工程背景均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满足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3、教师的职业发展能力

学校和学院均重视教师参加海外研修和实践锻炼的机会,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国外访学进修计划、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同时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及海外交流访问,参加海外研修和实践锻炼的中青年教师数量逐年增加。近三年专业教师参与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40余人次,其中作报告比例为43%。

本专业专任教师具有较好的专业背景、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满足专业补充标准要求。关于教师能力要求认定的有关文件及执行记录的其他补充文件,具体详见教师资格证书汇总表苏州科技大学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简表和苏州科技大学专业技术岗位晋级申请表。





附件【6.5-9.苏州科技大学关于加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doc